曾信祥
劉伯承(1892—1986),重慶開州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杰出領導人,一生戎馬,戰功卓著,享有“軍神”之美譽。他不僅是軍事指揮家,還是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以高超的“帶兵、練兵、用兵”才能為世人稱道。他曾總結自己學習軍事科學的經驗:“學習,一定不要趕浪頭、趕時髦,要考慮自己的條件,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學一門就要努力學到手,就要力求精通,否則就永遠是個半瓶子醋?!?/span>
矢志治學
主張“治軍必先治?!?/span>
劉伯承于1927年12月進入蘇聯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次年8月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他系統學習了現代軍事理論,由此開始鉆研軍事學和鬧革命求解放的光輝歷程。
1930年學成回國后,中共中央決定安排劉伯承擔任軍事委員會編譯科長,專門從事軍事翻譯工作,為軍委訓練班和各地紅色武裝提供軍事教材。他有針對性地翻譯、校譯了《蘇軍政治工作條例》《蘇軍步兵戰斗條令》《合同戰術》等多部蘇聯軍事論著,在校譯《合同戰術》時頗為辛苦。這本書先由延安組織人員譯出初稿,再送到太行山根據地交付劉伯承校譯。劉伯承在該書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蕩的作戰?!?/span>1945年秋,在指揮上黨戰役的緊張時刻,劉伯承以從容的氣度校完了《合同戰術》的全部書稿。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參與翻譯的軍事著作達到數百萬字。
劉伯承還刻苦攻讀古今中外軍事名著,堅持不懈地學習和研究馬克思軍事理論,以運用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之中。他縱觀全局,深謀遠慮,把握戰機,慎思斷行,在指揮戰略行動和重大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對戰略、戰役、戰術和教育訓練、院校建設、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精辟獨到的論著,是我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毛澤東曾評價他是“一條龍下凡”,朱德稱譽他“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他具有仁、信、智、勇、嚴的軍人品質,有古名將風,為國內不可多得的將才”。陳毅也賦詩盛贊他“論兵新孫吳,守土古范韓”。
為讀到更多的軍事書籍,劉伯承盡一切努力搜集中外軍事典藏。他曾委托袁仲賢從國外幫他購買軍事書籍,也曾向何長工索要當年紅軍大學的教材。為此,何長工與他訂了一個“君子協定”:紅大教材可以拿走,但軍事學院編纂的教材也要送來一套,以相互交流和提高。
劉伯承不斷總結中外戰爭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軍事理論和思想體系。他提出了生動形象的“五行術”(“五行”指任務、我情、敵情、時間、地形),在“五行術”中把我軍看成戰爭主體,把任務當作中心,把敵情看作前提,把時間和地形看作物質條件。他常說:“五行不定,輸得干干凈凈?!?/span>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劉伯承一貫主張“治軍必先治?!?。從瀘順起義后創辦瀘納軍團聯合軍事政治學校,到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主持紅軍學校,領導紅四、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再到擔任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直至兼任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劉伯承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軍事骨干力量。他在抗戰最前線積累的豐富教學和管理經驗,為創辦軍事大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初試鋒芒
就讀重慶將弁學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19歲的劉伯承胸懷“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一身之富貴”的雄心壯志,參加了反清學生軍。
1912年初,劉伯承獲悉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將弁學堂正在招生,便匆忙從開縣(今開州區)趕到萬縣(今萬州區)報名。因船只損壞,他乘船到重慶趕考的計劃擱淺。為不錯過考試時間,他決定步行到重慶。最終,劉伯承以文武各科的優異成績被錄取,一同出來投考軍校的其他幾人因等船而誤了考期。
將弁學堂位于重慶江北,劉伯承一走進學堂就看見校訓:“東望幽燕,尚淪異域。北會甘陜,警報頻來。得欲整我師旅,貴在將校得人。爰辦將弁學堂,以為異日北伐之需?!睂③蛯W堂共有學生400多人,分為4個大隊,每個大隊分3個大排,大排下還設有班。劉伯承入校時被分在第2大隊第1大排第1班。后來,他被選進速成班,編入第1大隊第1大排。
劉伯承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而對每門課程都格外認真。課堂之外,他還認真閱讀軍事著作,如《孫子》《吳子》《司馬法》《百戰奇略》等古代兵書。同寢室的同學看到后,問他想當將軍嗎?劉伯承嘿嘿一笑:“要學就學好嘛?!?/span>
節假日,同學們都外出逛街,或飲茶喝酒閑耍,劉伯承卻總把自己關在寢室或學堂。這么做,既可以節約時間學習,又可以把省下來的補貼金寄回家資助家用。放春假的時候,學校人去樓空,同學邱翥雙想約劉伯承進城玩。當他推開寢室時,發現劉伯承正在地上爬行——練習匍匐前進,便驚訝地問:“咋不出去耍?”劉伯承邊起身邊笑著說:“哎喲,我的邱老弟,打仗的時候,可是硬碰硬喲,不練好咋行喲?!?/span>
劉伯承在將弁學堂是出類拔萃的學子,不但學業優秀、軍事技能出色,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聞名全校。他時常與同學談理想、論軍事,還與老師王旭東成為朋友,與其弟王爾常成為生死之交。后來劉伯承腿部受傷和右眼中彈,都是王爾常陪他去治療。
經過10個月左右的緊張訓練,劉伯承于1912年底畢業,被分配到川軍第5師熊克武部任司務長。1913年,他加入四川討袁軍,為尋求護國道路、救國真理,開啟了軍旅生涯。
大顯身手
精心籌建西南革大
1949年11月30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重慶。此時,烽火方歇、百廢待舉,擺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面前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管理、建設包括重慶在內的西南地區,而首要工作就是要解決干部極度缺乏的問題。鑒于此,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設立一所專門教育培養人才的機構——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1950年3月11日,西南軍政委員會致電中共中央宣傳部并轉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擬請創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學,以統一對舊公務人員和知識分子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地改造教育和培養提高。3月21日,政務院回電同意創建。于是,西南革大在重慶正式成立,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任校長。
5月14日下午,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總校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在重慶紅巖村西南革大總校大操場隆重舉行。西南區和重慶市的黨政軍領導,機關、部隊、教育界、工商界代表人士,以及學校全體干部師生共7000余人參加了典禮。
劉伯承出席開學典禮,并以《堅定我們人民大眾的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題,給全場人員上了開學第一課。他開宗明義地指出:“這次開學,使我聯想到抗日戰爭初期,在延安和各區辦了抗大,那時是為了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而創辦的?,F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了,為了要使這批學生參加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建設,我們遵照毛主席指示來辦西南人民革命大學,也就是繼承抗大精神來辦學的?!?/span>
為更好地向大家闡明籌辦西南革大的目的和任務,劉伯承從“學什么”著手,著重與學員探討了“學了做什么”的深刻問題。他指出:“西南革大的辦學任務就是為建設西南人民的新世界培養人才,西南革大的學子今后都要為建設西南,解放臺灣、西藏,肅清各處殘余土匪、特務分子貢獻力量,參加西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建設工作?!?/span>
對于怎樣建設西南人民的新世界,劉伯承說,首先就要求把為人民服務的決心確定下來,唯有堅定人民大眾的立場,方能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關于如何“堅定人民大眾的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根據西南地區的現實需要和自身經驗,抽絲剝繭,逐步層層剖析。
劉伯承的開學第一課,不僅照亮了西南革大培養西南建設人才的前行之路,同時引領廣大學員向為人民服務的光輝事業奮勇前進。
西南人民革命大學從1950年3月批準成立到1953年9月結束,在三年多的時間里,秉承“堅定人民大眾的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西南地區培養了10萬余名建設人才,為建設新西南的宏圖偉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保國防
籌備創辦軍事學院
劉伯承歷來重視教育辦學。20世紀20年代初,還是川軍團長的他有一次回開縣老家,發現家族中的許多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而無法讀書,白白浪費了大好年華。他當即建議把劉氏宗祠靠田地收入的大部分錢財用來興辦學校,還帶頭捐出1000吊銅錢作為開辦費。從那之后,凡是劉家及鄰近的窮人家的適齡兒童都有書可讀了。
抗戰時期,時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的劉伯承接到一封雞毛信,拆開卻發現里面只有一幅畫,畫的是一個大圓圈,圓圈里有一個人和一把大刀。劉伯承看后疑惑半天,最后才弄明白這幅畫的意思:我軍的一個支隊被敵人圍困了,請求援助。原來寫信的支隊長不識字,只好用畫圖的方式來表達被圍困之意,還好劉伯承猜到其意后作了妥善安排。經過這次事件,劉伯承堅定了在部隊開設學習班的信念,他常說:“我們是革命軍隊,不能當睜眼瞎?!?/span>
劉伯承親自為部隊制訂學習計劃。除行軍打仗外,他要求文化較低的參謀每天早起后練寫100個字,交給他批閱;而連級干部必須識1000字,營團級干部必須識3000字。由于許多戰士寧愿在前線作戰,也不愿待在營地讀書寫字,劉伯承便想出“戰教合一”的辦法,讓戰士們在戰斗過程中學習,然后學以致用。他還因材施教,將干部輪訓隊分為營團、連排兩隊,上級干部著重學習戰術原則,初級干部著重實地演習,在操作性上下功夫。
1950年7月,劉伯承向中央軍委遞交籌辦軍事院校的申請。他說:“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干部的培養,而培養干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干部的培養。我愿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span>
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劉伯承的請求。10月27日,劉伯承赴北京擔負籌建陸軍大學的新工作。
11月13日,劉伯承向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提出《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建議將陸軍大學更名為軍事學院,校址暫設江蘇南京,并提出訓練方針。11月21日,他來到南京著手組織軍事學院的工作機構和籌備開訓。11月30日,劉伯承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
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為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敝斓骂}詞:“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的國防軍而奮斗!”中央軍委為學院開學發來祝詞,送來賀幛,并舉行了授旗儀式和閱兵式。劉伯承在成立儀式上強調了學院的任務:“軍事委員會給予軍事學院的任務,是在人民解放軍現在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忠實于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事業,能熟悉與指揮現代各技術兵種并組織其協同動作,同時熟悉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的指揮人員?!?
軍事學院成立后,劉伯承忙于軍事教育管理工作,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鉆研軍事科學和培養中高級軍事人才的事業之中。他努力學習古今中外的軍事科學知識,除了中國傳統的兵書、兵論典籍外,還注意研究毛奇、拿破侖、克勞塞維茨等外國著名軍事家的軍事理論和指揮藝術,以及古羅馬戰史、拿破侖戰史、日俄戰爭史等,以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
劉伯承擔任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期間,主持編寫、編譯軍事、政治、外語等各類教材數百種,內容包括從陸、海、空三軍到炮兵、工程兵、通訊兵、裝甲兵等技術兵種專業,從戰略、戰役、戰術的現編概則到集團軍、軍、師、團、營的設定作業。學院也由初辦時的4個系發展到12個系,學員人數由758人增加到3000多人。軍事學院發展成為人民解放軍名副其實的最高學府和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
劉伯承一生專注研究軍事科學,不僅在我軍軍事理論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軍事理論和實踐也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楊洋